央行的核心职责是发行货币,这是一个创造“钱”的功能,增加流通货币量。而这种法币的本质是债务,是央行打给你的一张拥有购买力的“借条”,跟一般的借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信用高,没有归还期限,也没有利息。
而国债也是借条,是政府向老百姓借钱,但国债这个借条不如货币,有归还期限,有利息,更重要的是不能当钱用,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只是购买者的钱转移到财政系统。
而央行如果直接去买国债,相当于央行把财政部的低等级的“借条”升级成高等级不用还的“借条”。
从理论上说,财政部发债,不一定能顺利发出去,因为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钱去认购,如果别人觉得国债利率的性价比太低,就会导致发行失败,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在很多国家是经常出现的事。
就算我国都是向国有银行发行,不存在发行失败的问题,它也会占用银行的流动性,造成银行间的利率上行,影响银行正常的信贷,去年四季度就出现过这个问题,所以财政部发国债的能力是受到制约的。
但如果向央行发行国债,那就是创造新的货币,不占用现在的流动性,理论上说,想发多少发多少。所以《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理上堵死了“印钱”发行国债。
如果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犹如把印钞机送给财政部,是通往恶性通胀的不归路。
央行都是怎么买国债的?
全球大部分央行都是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其中可以分为常规操作和非常规操作:
标准的教科书上说的是“公开市场操作”,是一个常规的不能再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它的目的是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同时引导利率。
央行如果觉得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上升,影响了经济正常运行,就需要在二级市场上向金融机构购买国债,等于把货币投向这些金融机构,还能把利率压下来。
这是大部分央行的常规操作,但我国央行很少用。
但到金融危机时,如果短期利率已经被央行操作到极低甚至是零之后,没有空间了,就要进行非常规操作了。
第一种是大名鼎鼎的QE——量化宽松,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尽管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利率降到0,但银行因为担心金融风险,还是不肯放贷,导致市场始终缺乏流动性,美联储只好亲自动手,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并压低长期利率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同样是二级市场购买,QE跟公开市场的操作不同,公开市场以中短债为主,有买有卖,属于微调,目标是让货币量与经济增速匹配;QE买的是长期国债,而且阶段性只买不卖,迅速扩表,量大管够,到饱为止。
第二种是日本央行现在还在用的YCC——收益率曲线控制。
此前日本政府也是用的QE,但一直没有走出通缩的阴影,2016年开始,日央行改变策略,把购债的目标转向“压低1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利率”,锁定在 0%,以刺激日本经济。具体方法是,每当市场上的日本国债收益率升至目标区间以上时,日本央行就会购买债券,以推动收益率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