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继续阅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清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淮南子·兵略训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跃,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驶,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贪味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柿发褥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易为弗除!

继续阅读“淮南子·兵略训”

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

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两人对“仁”的理解和阐述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翻译为“benevolence”或“humaneness”。孔子的“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它包括了爱人、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应该追求的最高品德,实现“仁”的方法在于实践“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慎施于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仪来达到仁德。

老子的“仁”

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也提到了“仁”,但其含义与孔子的理念有所区别。老子更倾向于从自然法则的角度来看待“仁”。在老子看来,“仁”是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态度。他提倡的“道法自然”意味着行为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强加的规则。因此,老子所说的“仁”更多体现为一种宽容、慈爱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万物的一种平和态度,它超越了人际交往中的具体道德规范,而指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哲学。

总结

简而言之,孔子的“仁”侧重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正确行为;而老子的“仁”则更加关注自然和谐与内在精神的培养,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两者都体现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但在实现路径上各有侧重。

继续阅读“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

诗经·大雅①·荡

《大雅·荡》假托周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诗人借古讽今,警告周厉王接受殷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改弦更张。全诗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其后各章都是以“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开头,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此诗构思精巧,结撰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继续阅读“诗经·大雅①·荡”

华诗三百首

第一

2003年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在内蒙古成功着陆。当年书生意气,作了第一首诗,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成功。原稿已失,凭记忆和再发挥,略么如此:
神舟破晓英雄归,
中国载人第一回。
我辈仍需更努力,
揽月还看后来人。

第二 20210215

昨晚一场中雨,早晨雨停,吟诗一首。
昨晚一夜雨,
今晨满地湿。
再待三五日,
新芽挂满枝。

继续阅读“华诗三百首”

“钱荒”困扰千年的治国难题

摘自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911/c172318-22878833.html

前不久,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继续阅读““钱荒”困扰千年的治国难题”

发生在南朝梁的钱荒

(南朝梁)武帝末年,都下用钱,每百皆除其九,谓为九佰,竟而有侯景之乱。及江陵将覆,每百复除六文,称为六佰。识者以为九者阳九,六者百六,盖符历数,非人事也。

“除”字理解有点困难,一般有去除、清除之意,但是“每百皆除其九,谓为九佰”这里应该是剩余的意思,一贯原是一百枚铜钱,武帝末年一贯只有九十枚铜钱,侯景之乱后一贯只剩六十枚。即发生了钱荒。结合后文,“识者以为九者阳九,六者百六,盖符历数,非人事也。”意思说以九十当百,国祚90年,以六十当百,国祚就只剩60年。南朝梁从502到557,享国56年,接近谶兆六十年。

AI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