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

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两人对“仁”的理解和阐述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翻译为“benevolence”或“humaneness”。孔子的“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它包括了爱人、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应该追求的最高品德,实现“仁”的方法在于实践“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慎施于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仪来达到仁德。

老子的“仁”

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也提到了“仁”,但其含义与孔子的理念有所区别。老子更倾向于从自然法则的角度来看待“仁”。在老子看来,“仁”是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态度。他提倡的“道法自然”意味着行为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强加的规则。因此,老子所说的“仁”更多体现为一种宽容、慈爱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万物的一种平和态度,它超越了人际交往中的具体道德规范,而指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哲学。

总结

简而言之,孔子的“仁”侧重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正确行为;而老子的“仁”则更加关注自然和谐与内在精神的培养,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两者都体现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但在实现路径上各有侧重。

继续阅读“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

诗经·大雅①·荡

《大雅·荡》假托周文王作以自儆并刺王室,诗人借古讽今,警告周厉王接受殷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改弦更张。全诗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其后各章都是以“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开头,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此诗构思精巧,结撰奇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继续阅读“诗经·大雅①·荡”

“钱荒”困扰千年的治国难题

摘自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911/c172318-22878833.html

前不久,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继续阅读““钱荒”困扰千年的治国难题”

发生在南朝梁的钱荒

(南朝梁)武帝末年,都下用钱,每百皆除其九,谓为九佰,竟而有侯景之乱。及江陵将覆,每百复除六文,称为六佰。识者以为九者阳九,六者百六,盖符历数,非人事也。

“除”字理解有点困难,一般有去除、清除之意,但是“每百皆除其九,谓为九佰”这里应该是剩余的意思,一贯原是一百枚铜钱,武帝末年一贯只有九十枚铜钱,侯景之乱后一贯只剩六十枚。即发生了钱荒。结合后文,“识者以为九者阳九,六者百六,盖符历数,非人事也。”意思说以九十当百,国祚90年,以六十当百,国祚就只剩60年。南朝梁从502到557,享国56年,接近谶兆六十年。

徙木立信之我见

读到毛主席19岁时所作《商鞅徙木立信论》,大为震撼。徙木立信的故事中华儿女耳熟能详。19岁的毛泽东从中看出国民之愚,并感叹执政者为推行改革之煞费苦心。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有执政者的大局观,正如评卷老师评语所说“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站在执政者角度看待徙木立信,有此感叹。而我作为一普通国民,立场角度不同,格局囿于所见,自然有不同感慨。

我认为国民并非因为愚而必须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才能接受变法,而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朝令夕改司空见惯,曾经多次因轻信而上当。于是产生了免疫力,遇事先观望,宁可不要50金,不要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一种明智的自我保护。

几千年过去了,如今社会许多方面仍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身为普通国民,凡事都要仔细甄别,倍感疲惫。如今即使徙木未必可信。例如,淘宝、直播带货等,假货横行,以次充好屡见不鲜。即使“各证齐全”,价位合理,到手也未必真货。

我希望社会再也不需要靠徙木来立信,大家都坦诚相见,好就是好,次就是次,信息公开透明,“明码标价”,按需交换,童叟无欺,再也不必靠练就“火眼金睛”自保,这样简简单单不好吗?我想在不远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一定会成为现实。

腾讯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