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资质
根据美国法律,联储(Federal Reserve)是一个独立机构,并不是联邦政府的下属,或者组成机构。
从权力来源上看,联储由国会授权,同时受到国会的监督。
美联储的权力结构
联储采用中央政府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由1个总部和12个分部组成。
总部叫做联邦储备局,属于美国联邦政府下面的一个部门。联邦储备局的管理单位是联储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ers),成员有7个人。这7个人由总统提名,国会审核并确认,任期为14年。这7个人的上任时间是按每两年错开的,因此7人全部换完共需14年。反观美国总统,他们的正常任期只有4年,即使连任也就8年,这种制度安排大大减轻了联邦政府对美联储决策的影响。
12个分部名叫联邦储备银行,分散在全国12个城市,是非营利非官方的私人机构。每家联邦储备银行都有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多为该地区内大型企业的CEO、著名大学的校长等。董事会成员的背景要求多元化,以免被少数行业和个人控制。董事会负责提名该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提名需要获得联邦储备局的确认才能生效。
最终,代表中央政府的7个人与代表私营企业的12个人,共同商讨并制定联储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职责
联储作为美国的央行,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根据联储法案,美联储的具体目标是谋求“就业最大化,平抑价格,和适中的长期利率”(maximum sustainable employment, stable prices, and moderate long-term interest rates)。其中,适中的长期利率和平抑价格有内在因果关系,可以笼统地称为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可以说,联储的两大任务,是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胀。
这两个目的之间,是有内在矛盾的。扩大就业,往往需要刺激经济,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通胀压力。而抑制通胀,往往需要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从而限制经济发展,给就业率带来下行压力。因此,联储是在夹缝中做出艰难的平衡。
美联储的资产来源
联储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不接受国会拨款,运作资本来自3000多家成员银行,它们包括所有的全国性银行,以及部分州内银行。这些联储成员银行必须用自有资产购买联储银行的股份,成为联储银行股东,并且不得转让和交易这些股份。
私人银行持有的这些股份具有优先股的性质:每年可收到6%的固定股息,但没有投票权,即不能参与联储委员会的相关决策。
由于私人银行的整体利益与联储的职责相匹配,因此由它们而不是政府出资也合情合理。所以说,联储由私人银行入股,但并不受私人银行控制。
美联储与财政部的权力边界
联储:作为美国的央行,负责管控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 (Money Supply) 包括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和信用(Credit)。其中,基础货币又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储备金(下文会具体介绍)。
流通中的现金反映的是老百姓钱包里的钱,在实际流通中占比极小。
基础货币反映的是社会的净资产(Equity),代表的是经济体的现实购买力,即人人都不欠债时的购买力。
基础货币与信用之和反映的是社会总资产(Asset)或总需求,代表的是现实购买力与潜在购买力之和,即允许(按照未来的预期收入)赊账时的购买力。
由于信用在货币供给中占绝大多数,它很自然地成为了联储管控货币供给的主要发力点。这里说点题外话,为什么信用是货币供给的主力军呢,想想年轻人贷款买房就知道了,30年的购房贷款本质上是允许一个人将未来30年的潜在收入提前使用。
流通中的现金(纸币和硬币)作为金融交易的线下凭证,尽管比例极小,但仍然有需求。当区域市场中的现金流通性不够、或者现金出现损坏需要替换时,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便可向财政部提出印钞申请。绝大部分的新钞是为了替换破损的旧钞,这个比例在2018年是75%。联储银行在提出印钞申请时,需要拿出等值的资产作为抵押。举个例子,联储银行的账户上原来有500万美元,现在提出200万的印钞申请,它就需要把这笔钱从账户上转给财政部,然后财政部在每印一张美钞时就从账户中减去相应的面值(即线上转线下,或者说“电子化”转“实体化”),最终财政部把现钞交给联储银行,联储银行的资产变成了300万的电子余额和200万的现钞。对应的,当破损的旧钞被回收时,联储银行把旧钞交给财政部,财政部把等值的金额打到联储银行的账号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联储的印钞申请,并不增加货币的总量,它只是把货币从一个形式转换成了另一个形式,因此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注:我们平时俗称的“央行印钞”,其实并不是真的印制钞票,而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增加了市场中的货币供给。而真正的“印钞”,则是为等值的资产提供抵押凭证,从而让买卖双方在“离线“交易后,卖方可以拿凭证换回相应的资产。
财政部:作为联邦政府的一部分,负责税收和政府的财政收入。
联邦政府以税收为主要收入,当入不敷出时,财政部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款,但债务额度受到国会的限制。
同时,财政部在接受到联储的印钞申请后,批准并具体执行印钞铸币的工作。
权力对比
联储有申请印钞的权利,但没有下令印钞的权力;
财政部有批准印钞的权力,担没有提出申请的权利;
联邦政府有申请借钱(即发售国债)的权利,但没有强令联储认购的权力。
说到底,权力的中心是国会,即国家的人民,各个机构只是拥有国会的某方面授权而已。
美联储的干预手段
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调整贴现率(Discount Rate)和调整储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储备金率
按照联储的要求,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就要按某一比率将其中一部分上交联储,成为储备金。上交储备金后,剩余的存款可以作为贷款放出。贷款放出后如果又流入银行(比如拿了贷款的张三买了李四的东西),银行要再次按比例上交储备金,然后才能再能贷款。最终银行所贷出的钱远大于最初的存款量,这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创造。每次收到存款上交的比率叫储备金率,由联储决定,目前为10%。
储备金率决定了银行所能创造的贷款上限。对于10%的储备金率而言,银行可以在一次次存贷过程中最终贷出9倍于最初存款量的钱,加上最初的存款本身正好是10倍。这里的10倍就是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从这个角度看,货币的总供给量就等于储备金与货币乘数之积。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就是通过这两个要素来管控货币供给的。
调整储备金率这招用得很少,尽管它的潜在威力很大。
调整贴现率
银行在每日结算时,如果手头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联储对储备金的要求,就需通过借钱的方式来达标。银行既可以找其他银行借,也可以找联储借。前者的利息较低,因此使用得更加频繁,而当其他银行也没钱可借时,银行只能向联储借,利息相对前者较高。
银行间的贷款利率叫做联邦基金利率,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设定目标范围,再通过买卖债券的方式来调整(具体见下文)。而联储向银行贷款的利率叫做贴现率(Discount Rate),由联储委员会直接设定,一般比前者高一个百分点。
调整贴现率这招使用得也不多,它更多是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改变而相应调整。
公开市场操作
之前提到,银行如果因为过度放贷而没有足够资金满足储备金要求,它的第一选择是向其他银行借。美国各家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隔夜贷款的利率)又称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它代表的是短期市场的利率水平。从理论上说,只要联储能够改变各个银行的现金水平,就能改变他们的拆借成本,从而变相调整银行的贷款量,即信用/货币创造的额度。
与强制规定的贴现率不同,联邦基金利率是联储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操作来调整的,因此是个浮动值。联储在宣布它的目标区间后,就会通过买卖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投放或者收回货币。比如联储从银行买入债券时,把钱付给对方,就等于把他人对未来的投资产品提前赎回了,银行手中的债券变成了钱,只能再想办法把钱贷出去,市场中的流通货币就变多了。反之,联储对银行卖出债券时,就等于向他人兜售了对未来的投资产品,银行手中的钱变成了债券,只能少批一些贷款项目,市场中的流通货币就变少了。
当然,这一买一卖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进行的。事实上,市场上所有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都可以申请和联储进行交易。这样可以避免联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滥用职权,和个别金融机构进行私下交易。哪些机构可以和联储在公开市场上交易,以及成为联储交易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联储的网站都公布了相关信息,以方便公众监督。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联储买卖的债券一般主要是短期政府国债。这是因为国债风险较小,不容易造成联储投资损失。而且由于美国国债市场容量大,不会因为联储的交易产生剧烈波动。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联储也开始更多涉及中长期国债以及抵押支持债券(MBS)。
联邦基金利率是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决定的,它由12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联储委员会的全部7位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以及剩下11家联邦储备银行中4家的主席(轮值担任)。该委员会每年固定召开8次公开市场会议(又称议息会议),12位成员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判断,然后决定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
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以在既定议息会议日程之外,安排紧急会议实施升息或降息,最近因冠状病毒疫情的降息就属于此类。
公开市场操作是联储干预货币供给最常用的手段。
美联储的资产管理
之前交待了联储的资产来源(即来自成员银行的出资),也提到它最常用的干预手段(即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然而还有一个疑问需要回答:联储在运作中产生的盈亏怎么处理?
联储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其持有的债券收益。自从次贷危机发生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从8千多亿迅速扩张到4万多亿,虽然2018年开始缩表,截止2020年年初,联储所持有的资产仍然高到4.2万亿(约占美国2019年GDP的20%)。这些债券每年的收益在1000亿美元上下(年化收益3%左右),扣除联储运营开销的40多亿,以及付给成员银行的股息400亿左右(6%的固定股息),还剩下600多亿的净收入。由于联储是非盈利机构,这600多亿净收入会上交给财政部,用于政府活动的花销。
由于联储持有的资产多为国债,价格波动较小(波动最大的30年国债也顶多是个位数),因此公开市场操作的潜在损失一般会小于债券的总体收益,即使哪一年的损失大于收益,即净收入为负,财政部也允许联储用未来的净利润进行补偿。
美联储的困境
美联储,这个十分强大的组织,也面临着近期、长期与终极这三大困境。
近期困境
从近期来看,当前这个经济周期正逐渐走向末尾,加上最近冠状病毒的肆虐,人们的消费大幅放缓,这正是需要联储投放货币的时候。然而,联储的武器库已经泛善可陈。在上周的紧急降息前,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是1.5%到1.75%。在下调0.5%后,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基本和过去两次金融危机时的最低水平相当。当然,联储仍然可以继续降低利率,同时使用其他干预手段,然而这些手段要么影响有效,要么可靠性不高。
长期困境
从长期来看,联储当前持有的巨额资产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何平稳卸下这个包袱(即缩表)是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最让人头疼的不是资产的额度,而是资产的类型。在处理次贷危机时,联储购买了大量的中长期债券,即使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10年以上的长期债券仍然占到资产的30%左右。出售这部分债券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长期债券的市场容量相对于联储的资产来说较小,一旦联储开始抛售,长期债券的价格势必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跌,这意味着长期债券的利率上升(债券的基础知识请自行查阅),也就是说政府融资的成本提高了。联储出售债券而引起利率的上扬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以往联储持有的主要是短期债券,即使政府的融资成本高,也就影响几个月的利息。但是,当联储出售的是10年、甚至30年的债券时,它的影响就上升了至少一个数量级。
终极困境
联储的终极困境是信息不对称,即对宏观经济的形势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联储对宏观经济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银行,银行受到央行的监管,不但总贷款额受到限制,而且每笔贷款都需要记录在案。因为前者,联储可以控制货币供给的上限;因为后者,联储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出货币供给的具体金额。然而,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有需要借钱的人都是跟银行贷款的,即信用创造的唯一途径是银行。然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比如家人朋友之间互相借个钱。其实,社会存在大量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俗称“影子银行”。它们发行了大量的不计入信贷业务的贷款,其规模估计在15万亿美元,与美国2019年的GDP(21万亿)相当。“影子银行”不仅降低了联储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也削弱了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这个困境不是美国独有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的问题。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同样巨大,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的方式存在。
写在最后
从小到大,我就对“钱”有很多疑问:钱从哪来?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货币的价值从何而来?政府是如何调控宏观经济的?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我虽然也学习过些经济学理论,但总觉得这些解释有些苍白,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直到最近,我从各种渠道听到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解释,加上旅行时的几次顿悟,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财富观与货币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观点带入后验证,需要冲突后查阅资料进行更深入地理解,然后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我投入了大量的个人时间,也得到了很多收获。在痛苦的思索与求真中,我感受到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深邃,也赞叹于美国制度设计的精妙。希望这篇文章能在全球股市剧烈波动的背景下,给爱学习的朋友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下次有机会,我再系统地谈谈我目前的财富观与货币观,也算是对我童年问题的一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