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之我见

读到毛主席19岁时所作《商鞅徙木立信论》,大为震撼。徙木立信的故事中华儿女耳熟能详。19岁的毛泽东从中看出国民之愚,并感叹执政者为推行改革之煞费苦心。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有执政者的大局观,正如评卷老师评语所说“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站在执政者角度看待徙木立信,有此感叹。而我作为一普通国民,立场角度不同,格局囿于所见,自然有不同感慨。

我认为国民并非因为愚而必须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才能接受变法,而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朝令夕改司空见惯,曾经多次因轻信而上当。于是产生了免疫力,遇事先观望,宁可不要50金,不要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一种明智的自我保护。

几千年过去了,如今社会许多方面仍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身为普通国民,凡事都要仔细甄别,倍感疲惫。如今即使徙木未必可信。例如,淘宝、直播带货等,假货横行,以次充好屡见不鲜。即使“各证齐全”,价位合理,到手也未必真货。

我希望社会再也不需要靠徙木来立信,大家都坦诚相见,好就是好,次就是次,信息公开透明,“明码标价”,按需交换,童叟无欺,再也不必靠练就“火眼金睛”自保,这样简简单单不好吗?我想在不远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一定会成为现实。

槜李之战

当时伍子胥、孙武俱在,正面对决越国如以卵击石。勾践自杀式袭击,竟奇招致胜,纵然是兵圣的孙武也阴沟翻船。

勾践见吴军阵势严整,命令敢死队冲锋,为吴军擒获。再次组织敢死队冲锋,又为吴军所擒,而吴军阵势仍然岿然不动。勾践见二次冲锋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剑注于颈上,走到吴军阵前说,现在吴、越二君交兵,臣等违犯了军令,在君的队列前面行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罚,谨敢自首而死,于是都自刎而死。吴军注目观看,惊骇不已。勾践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大败吴军。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他的脚趾。阖闾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距槜李仅七华里。阖闾临终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槜李之战,虽然以吴败越胜告终,但当时吴国领土广大,兵强马壮,实力远超过越国,越并不是吴国的对手。然而,越却战胜了吴国,这就教育了吴国的执政者,要争霸中原,必先灭掉越国,以扫除后顾之忧。由此又引发了吴越夫椒之战。

轮扁斫轮

《庄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易经”利建侯”什么意思

《易经》六十四卦中包含“利建侯”的卦共有2个:“水雷屯”、“雷地豫”,历来“侯”翻译为“诸侯”,也有人提出“靶子”的新论。

《说文解字》中说“矦,春饷所射矦也”,意思是“靶子”。《诗经》中也有“终日射侯”、“射有张布谓之侯”等皆为“靶子”之意。由此可见,“侯”的原意确为“靶子”。“侯”在商周时的是爵位之一(公侯伯子男)。在古代天子会同诸侯贵族,每年春季要举办一个大的射礼,那时称为“乡射礼”,相当于现在的阅兵比武仪式,当有人射术特别精彩时,天子往往会当场封爵。

因此,将这个词翻译为“建功立业”并没有错,不过,兼顾“靶子”的意思,翻译成类似于“确定远大目标”之意似乎更准确一些。

帝范

李世民

帝范序

朕闻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所以抚育黎元,钧陶庶类,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历数在躬,安可以滥握灵图,叨临神器!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元圭赐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开八百之祚;素灵表瑞,汉启重世之基。由此观之,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

继续阅读“帝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