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usr/bin与/usr/local/bin /var /bin /sbin区别

首先注意usr 指 Unix System Resource,而不是User

然后通常:

/usr/bin下面的都是系统预装的可执行程序,会随着系统升级而改变。

/usr/local/bin目录是给用户放置自己的可执行程序的地方,推荐放在这里,不会被系统升级而覆盖同名文件。

如果两个目录下有相同的可执行程序,谁优先执行受到PATH环境变量的影响,比如我的一台服务器的PATH变量为。

echo $PATH

/usr/local/bin:/usr/bin:/bin:/usr/sbin:/sbin

/usr/lib64/qt-3.3/bin:/usr/local/bin:/bin:/usr/bin:/usr/local/sbin:/usr/sbin:/sbin:/home/dean/bin

这里/usr/local/bin优先于/usr/bin, 一般都是如此。

/var目录下一般为所有服务的登录的文件或错误信息文件与一些数据库等。

例如:/var/log/boot.log 为系统引导文件;/var/log/messages 为系统报错日志; /var/log/maillog 为邮箱系统日志。

/bin是系统的一些指令。bin为binary的简写主要放置一些系统的必备执行档例如:cat、cp、chmod df、dmesg、gzip、kill、ls、mkdir、more、mount、rm、su、tar等。

    /sbin一般是指超级用户指令主要放置一些系统管理的必备程式例如:cfdisk、dhcpcd、dump、e2fsck、fdisk、halt、ifconfig、ifup、 ifdown、init、insmod、lilo、lsmod、mke2fs、modprobe、quotacheck、reboot、rmmod、 runlevel、shutdown等。

    /usr/bin是你在后期安装的一些软件的运行脚本。主要放置一些应用软体工具的必备执行档例如c++、g++、gcc、chdrv、diff、dig、du、eject、elm、free、gnome*、 gzip、htpasswd、kfm、ktop、last、less、locale、m4、make、man、mcopy、ncftp、 newaliases、nslookup passwd、quota、smb*、wget等。

Debian(树莓派)开机启动脚本设置

为了更好的理解启动脚本的设置,我们需要先了解下Debian系统中的运行级别。

  • 0 – 停机(千万不要把initdefault设置为0 )
  • 1 – 单用户模式(单用户模式,只允许root用户对系统进行维护。)
  • 2 – 多用户,但是没有NFS
  • 3 – 完全多用户模式(字符界面)
  • 4 – 基本不用
  • 5 – X11(图形界面)
  • 6 – 重新启动(千万不要把initdefault设置为6 )

查看当前系统的运行级别

runlevel

/etc/rcN.d目录

通常系统启动后先执行/etc/rcS.d/目录下的脚本,然后根据运行级别,执行对应/etc/rcN.d/目录下的脚本(N为系统运行级别)。

下面是/etc/rc5.d目录下的内容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4 Dec 30 15:56 K02gmediarenderer -> ../init.d/gmediarenderer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6 Jan 24 23:52 K02mopidy -> ../init.d/mopidy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8 Jan 24 23:55 K02upmpdcli -> ../init.d/upmpdcli

-rw-r–r– 1 root root 677 Apr  7  2015 READM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8 Sep 24 21:21 S01bootlogs -> ../init.d/bootlogs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6 Sep 24 22:33 S01dhcpcd -> ../init.d/dhcpcd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7 Oct 21 13:27 S01hd-idle -> ../init.d/hd-idl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7 Sep 24 21:33 S01ifplugd -> ../init.d/ifplugd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4 Jan 14 14:37 S02dbus -> ../init.d/dbus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1 Mar  3 16:04 S02ddns-dnspod -> ../init.d/ddns-dnspod

我们可以看到有K和S开头的文件,K代表关闭,S代表启动,后面紧跟的数字代表启动顺序,数字越大启动或关闭就越靠后。目录下的每一个文件都指向了/etc/init.d目录中的文件,开机启动脚本就是放在这个目录下的。

文件中代表启动顺序的数字是根据依赖关系自动设置的,在新版的update-rc.d命令中无法手动设置这个数字。查看是否可以手动设置参看man update-rc.d说明。

添加新的启动脚本

在/etc/init.d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并添加执行权限sudo chmod a+x xxx_script。

#!/bin/sh

### BEGIN INIT INFO

# Provides:          ddns-dnspod

# Required-Start:    $local_fs $remote_fs $network $syslog

# Required-Stop:     $local_fs $remote_fs $network $syslog

# Default-Start:     2 3 4 5

# Default-Stop:      0 1 6

# Short-Description: starts the ddns-dnspod service

# Description:       starts the ddns-dnspod service

### END INIT INFO

case “$1” in

start)

echo “start ddns-dnspod”

sudo /home/pi/work/projects/dnspod_ddns/dnspod_ddns.py -d start

;;

stop)

sudo /home/pi/work/projects/dnspod_ddns/dnspod_ddns.py -d stop

;;

restart)

sudo /home/pi/work/projects/dnspod_ddns/dnspod_ddns.py -d restart

;;

*)

echo “Usage: $0 (start|stop)”

;;

esac

exit 0

上面是一个ddns的开机启动脚本。我们需要在启动脚本的注释中写明启动依赖和在那些运行级别启动。具体的依赖名写法可以参考这里

当在/etc/init.d目录下添加新的启动脚本后,我们最好先进行下测试,执行下各种选项确保正常运行。

/etc/init.d/xxx_script start

/etc/init.d/xxx_script stop

以git用户运行,后台运行

su – git -c nohup -c /home/git/gitea-1.7-linux-arm-7 web &

update-rc.d命令

在/etc/init.d目录下添加启动脚本后,我们需要使用update-rc.d命令设置脚本开机启动。

update-rc.d xxx_script defaults

执行完上面命令后,查看/etc/rcN.d目录中是否有指向xxx_script文件的启动和关闭文件。另外还会向/run/systemd/generator.late/目录添加一个service,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sudo service xxx_script start|stop命令来控制脚本运行。

update-rc.d其他参数用法

# 移除开机启动连接(/etc/rcN.d 目录下的文件)

sudo update-rc.d xxx_script remove

# 启用或者禁用开机启动

sudo update-rc.d xxx_script enable|disable

Centos 用户管理

一.组管理

1.       添加用户组

groupadd

2.       删除用户组

groupdel

3.       修改用户组

groupmod

4.       切换用户组

newgrp <groupname>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可以用 newgrp 命令切换至目的组,以便能够拥有该组的权限。

5.       查看所有组

所有组其实就是 /etc/group 文件的内容做一些过滤。

cat /etc/group | awk -F: ‘{print $1}’

6.       查看用户所在组

groups <username>

二.用户管理

1. 添加用户

useradd <username> -d <path> -m -g –G –p

常用的就是上面几个参数,意思分别为:

-d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同时使用 -m 就会创建此目录。

-m :创建用户主目录

-g :用户所属组 ID

-G :用户所属组名

-p :登录密码。注意这个登录密码不是明文,是指加密后的密码。

e.g.

useradd testuser –m –G mygroup

将会创建一个 testuser 的用户,并自动创建 /home/testuser 的用户主目录,并将用户添加至 mygroup 组中。

2. 删除用户

userdel –f –r <username>

-r :删除用户主目录以及邮箱中的邮件

-f :强行删除文件,即使属主不是该用户

3. 修改用户

usermod <username> -d <path> -m -g –G –p

参数意思与 useradd 大致相同

4. 用户密码

passwd <username>        :修改密码

passwd –d <username> :命令将用户的密码删除,即下次登录无须密码。

passwd –l <username>   :锁定用户,使其无法登录

三.文件属主管理

1. 更改属主

chown –R <username>.<groupname> file

-R :表示递归更改

e.g.

chown –R testuser.newgroup testpath

上面的命令将 testpath 路径下的所有文件的拥有者都改为 testuser ,拥有组都改为 newgroup 。

2. 设置文件掩码

umask [a1 a2 a3 ]

用户可以使用 umask 命令设置文件默认的生成掩码。默认的生成掩码告诉系统创建一个文件或目录不应该赋予哪些权限。如果用户将 umask 命令放在环境文件 .bash_profile 中,就可以控制所有新建的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权限。

a1 表示的是不允许属主的权限, a2 表示的是不允许同组人的权限, a3 代表不允许其他人的权限。

umask 022        :   表示设置不允许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有写的权限。

umask              :   显示当前的默认生成掩码。

添加用户

useradd

-d /home/levi levi

passwd

levi

usermod

-s /sbin/bash levi

usermod

-d /home/levi levi

赋予SSH权限

vi

/etc/ssh/sshd_config

添加

AllowUsers:levi

登录SSH提示没有权限

ssh levi@121.199.10.190
levi@121.199.10.190’s password: Permission denied, please try again.

重新设置一下密码

passwd username

Apache2 用户权限

服务器环境

apache2 (这个2好关键)

网上的解决方式

文件夹权限问题

通过chown修改wordpress所在目录的拥有者为你的ftp用户,然后利用chmod -R 755 给予权限,结果失败了…

修改wp-config配置文件

本质和上面那个是一样的,具体设置可以google,但是依旧失败了…

开始思考apache在哪个用户下运行

依照网上的命令,在linux shell下敲ps -ef |grep httpd,出现了

stinson  10748 10332  0 00:09 pts/0    00:00:00 grep –color=auto httpd

当时心一凉,以为这个没问题,apache就是运行在stinson(我的用户名)下的

当我敲了一个 ps -aux

root     10567  0.0  1.5 311108 15976 ?        S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71  0.0  3.6 318572 37508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72  0.0  2.3 312744 24364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73  0.0  2.7 314816 28360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74  0.0  2.7 314852 28312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75  0.0  2.6 314848 27312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580  0.0  2.3 314564 24320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601  0.0  2.4 314612 24812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602  0.0  2.8 314816 29152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www-data 10603  0.0  2.3 314680 24216 ?        S    Mar25   0:00 /usr/sbin/apache2 -k start

本宝宝后知后觉,之前ps -ef |grep httpd命令显示的是这个命令本身的进程,这个命令在apache(没有2)环境下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我现在是apache2,apache2默认的用户名是www-data,所以我用root用户切换到/etc/apache2/目录下,找到apache2.cpnf文件,把这里两行改成我自己的用户和用户组:

# These need to be set in /etc/apache2/envvars

User stinson

Group stinson

至此,问题解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硬抄网上的解决方式,那可能是古老的方式了。。。

wordpress常用函数

the_tags是WordPress中的一个内置函数,用于获取文章的标签(Tag)信息并将其显示在文章页面上。本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下the_tags的基本知识及实例应用。

一、函数语法

the_tags( string $before = ”, string $sep = ”, string $after = ” )

二、参数说明

1、$before(可选):在标签列表之前输出的字符串,默认为空。

2、$sep(可选):标签之间的分隔符,默认为空格。

3、$after(可选):在标签列表之后输出的字符串,默认为空。

三、实例应用

假设我们有一篇文章,其标签为”技术”、”编程”、”WordPress”。我们可以使用the_tags函数来在文章页面上显示这些标签。

<?php
    // 在主题的单篇文章模板文件(例如single.php)中使用the_tags函数
    if (have_posts()) {
        while (have_posts()) {
            the_post();
            ?>
            <div class=”entry-content”>
                <?php the_content(); ?>
            </div>
            <div class=”tag-list”>
                <?php the_tags(‘标签:’, ‘, ‘, ”); ?>
            </div>
            <?php
        }
    }
?>

以上代码将会在文章内容下方显示类似以下的标签列表:

标签:技术, 编程, WordPress

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before、$sep和$after参数的值来调整标签列表的外观和样式。

在修改和制作Wordpress主题时经常为不知道内置函数而苦恼,而wordpress官方的文档看起来又不是那么方便。所搜集并且整理了一下放这,以备后用。

判断页面函数

is_home() : 是否为主页

is_single() : 是否为内容页(Post)

is_page() : 是否为内容页(Page)

is_category() : 是否为Category/Archive页

is_tag() : 是否为Tag存档页

is_date() : 是否为指定日期存档页

is_year() : 是否为指定年份存档页

is_month() : 是否为指定月份存档页

is_day() : 是否为指定日存档页

is_time() : 是否为指定时间存档页

is_archive() : 是否为存档页

is_search() : 是否为搜索结果页

is_404() : 是否为 “HTTP 404: Not Found” 错误页

is_paged() : 主页/Category/Archive页是否以多页显示

Header部分常用到的PHP函数

<?php bloginfo(’name’); ?> : 博客名称(Title)

<?php bloginfo(’stylesheet_url’); ?> : CSS文件路径

<?php bloginfo(’pingback_url’); ?> : PingBack Url

<?php bloginfo(’template_url’); ?> : 模板文件路径

<?php bloginfo(’version’); ?> : WordPress版本

<?php bloginfo(’atom_url’); ?> : Atom Url

<?php bloginfo(’rss2_url’); ?> : RSS 2.o Url

<?php bloginfo(’url’); ?> : 博客 Url

<?php bloginfo(’html_type’); ?> : 博客网页Html类型

<?php bloginfo(’charset’); ?> : 博客网页编码

<?php bloginfo(’description’); ?> : 博客描述

<?php wp_title(); ?> : 特定内容页(Post/Page)的标题

模板常用的PHP函数及命令

<?php get_header(); ?> : 调用Header模板

<?php get_sidebar(); ?> : 调用Sidebar模板

<?php get_footer(); ?> : 调用Footer模板

<?php the_content(); ?> : 显示内容(Post/Page)

<?php if(have_posts()) : ?> : 检查是否存在Post/Page

<?php while(have_posts()) : the_post(); ?> : 如果存在Post/Page则予以显示

<?php endwhile; ?> : While 结束

<?php endif; ?> : If 结束

<?php the_time(’字符串’) ?> : 显示时间,时间格式由“字符串”参数决定,具体参考PHP手册

<?php comments_popup_link(); ?> : 正文中的留言链接。如果使用 comments_popup_script() ,则留言会在新窗口中打开,反之,则在当前窗口打开

<?php the_title(); ?> : 内容页(Post/Page)标题

<?php the_permalink() ?> : 内容页(Post/Page) Url

<?php the_category(’, ‘) ?> : 特定内容页(Post/Page)所属Category

<?php the_author(); ?> : 作者

<?php the_ID(); ?> : 特定内容页(Post/Page) ID

<?php edit_post_link(); ?> : 如果用户已登录并具有权限,显示编辑链接

<?php get_links_list(); ?> : 显示Blogroll中的链接

<?php comments_template(); ?> : 调用留言/回复模板

<?php wp_list_pages(); ?> : 显示Page列表

<?php wp_list_categories(); ?> : 显示Categories列表

<?php next_post_link(’ %link ‘); ?> : 下一篇文章链接

<?php previous_post_link(’%link’); ?> : 上一篇文章链接

<?php get_calendar(); ?> : 日历

<?php wp_get_archives() ?> : 显示内容存档

<?php posts_nav_link(); ?> : 导航,显示上一篇/下一篇文章链接

<?php include(TEMPLATEPATH . ‘/文件名’); ?> : 嵌入其他文件,可为定制的模板或其他类型文件

其他函数

<?php _e(’Message’); ?> : 输出相应信息

<?php wp_register(); ?> : 显示注册链接

<?php wp_loginout(); ?> : 显示登录/注销链接

<!–next page–> : 将当前内容分页

<!–more–> : 将当前内容截断,以不在主页/目录页显示全部内容

<?php timer_stop(1); ?> : 网页加载时间(秒)

<?php echo get_num_queries(); ?> : 网页加载查询量